佛画网

佛教艺术品
收藏门户网站

北水陆法会修斋仪轨考


  水陆法会在佛教史上本来分为北水陆和南水陆,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北水陆法会的修斋仪轨长期失考在佛藏外,因此近现代学者们对水陆法会(包括图像)研究时未把南北水陆分开,而是笼统以《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作为举办水陆法会的唯一参照和研究现存明清水陆画的文献依据,现代水陆法会均以《法界圣凡》为举办依据。本文则对北水陆仪文进行考订,认为文中《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即为北水陆法会的修斋仪轨。从而找回了失传多年的北水陆并就相关文献依据做了考证。
  关键词:北水陆 南水陆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
  作者戴晓云,1974年生,美学博士,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副馆员。
  
  水陆法会是佛教一种重要佛事活动。由于目前文献和图像材料的缺失,水陆法会的起源不好下结论,但有史料表明:到晚唐时此种佛事活动较为盛行并形成较为完整的神灵图像。但到宋代图像和仪文则全部逸失。北宋初,人们就对水陆法会的理解十分模糊,恢复这一重要佛事活动是宋僧们的职责。宋时重新制定了水陆仪文,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只有志磐撰、袜宏的《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即南水陆的修斋仪轨收入《大正藏》并流传至今,并成为现在举办水陆法会所用之修斋仪轨。而北水陆的修斋仪轨《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则长期失考在佛藏外,本论文即对长期散落在佛藏外的北水陆修斋仪轨作了一个考订,希望引起学术界和宗教界人士关注。
  
  一、南水陆和北水陆
  
  遍阅关于水陆法会的史料,发现在佛教史上,有南北水陆的说法。
  佛教史上的北水陆,有史料记载。明末智旭《灵峰宗论·水陆大斋疏》记载:“……至有宋咸淳年间,有谓金山越王疏,旨专为平昔仕宦报效君亲,未见平等修供之意。挽志磐法师,绩成新仪六卷,绘像二十六轴。自宋至明,又历五百余岁,云栖火师,依此仪稍事改削,行之古杭。……盖由磐公较(校,避朱由校的讳)定后,行于四明,世称南水陆。而金山旧仪,被宋元以来,世谛住持,附会添杂,但事热闹,用供流俗仕女耳目,世称北水陆。”
  智旭在文中不仅提到了南水陆还提到了北水陆,综合法裕和智旭两人对水陆法会的叙述,可知到法裕时,北水陆的资料在佛藏中几乎全部逸失,因此近现代僧人们就只谈志磐和袾宏的水陆(南水陆),对北水陆则无法谈及。
  智旭在文中提到北水陆指的就是金山旧仪。那么,何谓金山I同仪呢?元·觉岸《释氏稽古略·高祖武帝·金山水陆大斋》:“帝(梁武帝)取佛经……,创造仪文,三年乃成。……至是二月十五日于金山寺依仪修设。帝临地席,召祜律师宣文,利洽幽明,至今行焉。(见《苇江文集》)”。“至今行”的是金山旧仪,指的就是梁武帝制定的仪文。可见宗赜见到的水陆法会是依金山旧仪制定的,也就是北水陆仪文。从中可确知,虽水陆法会起源于梁武帝很可能是后世佛教徒伪托,但确实从宋元明以来,就有南北水陆之分,托名梁武帝的金山旧仪就是后世在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北水陆仪文。
  宗赜还于绍圣三年(1096)编定了《水陆仪文》,但在南宋时就亡轶,惟存《水陆缘起》一文被南宋宗晓收入《施食通览》中。《水陆缘起》中说“本朝东川杨锷,祖述旧规,制仪文三卷,行于蜀中,最为近古。然江淮所用并京洛所行,皆后人踵事增华,以崇其法,至于津济,一也。宗赜向于绍圣三年夏,因摭诸家所集,删补详定,勒为四卷,粗为完文,普劝四众,依法崇修,利益有情,咸登觉岸。”
  从这则文献看来,内典中最早关于创制水陆仪文的记载当属北宋东川杨谔在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创制的水陆仪文三卷。随后,在江淮所用并京洛津济等北方广大地区流行着“踵事增华”了的水陆仪文。宗赜编订的仪文四卷是“摭诸家所集,删补详定,勒为四卷,粗为完文”,明显亦属这些仪文中之一,这从他的残文《水陆缘起》中的神灵数量也可以看出:“详夫水陆会者,上则供养法界诸佛、诸位菩萨、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次则供养梵王、帝释、二十八天、尽空宿曜、一切尊神;下则供养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神众、法界旁生。六道中有四圣六凡,普通供养。……”。很明显,宗赜的水陆仪文也是“踵事增华”了的北水陆。因此,可以肯定,这些“江淮所用并京洛所行”、“踵事增华”的仪文就是北水陆。因为此时南宋志磐水陆新仪还远未面世。
  南水陆的出现和四明人史浩修设水陆道场有关。据《佛祖统计·卷三十三》:“述曰:昔真隐史越王,尝过金山,慕水陆斋法之盛,乃施田百晦,于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以为报天地君亲之举,且亲制疏辞,刻石殿壁,撰集仪文刊板于寺。既而孝庙闻而嘉之,赐以水陆无褥道场宸翰,扁于殿,逮今百年,修供惟谨,去月波里所有梵苑曰尊教,师徒济济,率沙门族姓三千人,施财置田,一遵月波四时普度之法。先是尊教同人有谓‘越王疏旨之辞,专为平昔仕官,报效君亲之举。美则美矣,而于贵贱贫富未见平等修供之意。’乃力挽志磐续成新仪六卷,推广斋法之盛而刻其板。复依准名位,绘像帧者二十六轴。及今创立斋会,于是仪文像轴皆得其用。时主其事者,寺沙门处谦、清节文学师并。以法施者,月波住山宗净也;以文字施者,则志磐也。当愿十方伽蓝,视此为法,大兴普度之道”。、明末天台僧袜(祝)宏不从北而从南,即依志磐《新仪》,稍事改削,行于杭州。这就是佛教史上并在近现代及当代水陆佛事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南水陆是史浩慕金山水陆(北水陆)而设。志磐、袜宏等先后介入,发扬光大。《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因志磐利袜宏是佛教领袖,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影响而收入内典,对近现代的水陆佛事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袜(祝)宏出家之后方有可能编订水陆仪文,最起码是1566年以后的事。根据智旭《水陆人斋疏》中之说,此仪文在1566年后只“广”到杭州。而且志磐制定《新仪》后到1566年前,《新仪》只流行于四明(今浙江余姚)地区,根本没有在四明以外地区流传。南水陆流行的地域相当狭小。志磐撰成仪文后只在四明地区流传,袜宏重订后只是推广到了杭州。但由于《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进入了内典,流传下来并被后代直至近现代不断完善和应用。北水陆修斋仪轨没有收入佛藏内,宗教界人士和学界人士不了解,散失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典籍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水陆法会在历史上曾经兴盛一时,它在南水陆未制定之前就在北宋杨谔宗赜时代长期存在,流行在江淮并京洛津等北方地区,是当时的法会形式之一。

二、《天地冥阳水陆仪文》若干考证
  
  非常幸运,笔者认为《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修斋仪轨是北水陆的依据。版本及相关问题考证如下:
  1、普林斯顿藏本
  《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中文书旧籍书目》著录为:
  天地冥刚水陆仪文三卷,杂文二卷,附坛场式一卷。六册
  宋杨谔撰 宗颐向编
  明初太原刊本。首冠扉画,傍刻句读。无版心鱼尾。善
  2、国家图书馆藏本,有《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三卷,《杂文》二卷。未见作者名。

  国图著录为“明正德十五年山两文水广报寺释文宝等刻嘉靖元年释法空增刻本。”
  3、北师大藏本,四册。明刻本。包括《水陆仪文》三卷和《天地冥阳水陆坛场式》一册。比国家图书馆藏本少《杂文》两卷,多《坛场式》一册。无作者姓名。
  4、中国人民大学藏本
  未找到原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
  天地冥阳水陆杂文二卷
  题(梁)萧衍撰
  明刻本
  二册一函
  十五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钤“元太祖三十世孙奉宽印”蓝印。
  5、北大藏本
  仅存《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坛图式》。名字与北师大本略异。明刻本,一册。北师大藏本名为《天地冥阳水陆坛场式》。该书损坏已翻不开,正等待修复,隔着玻璃看到书中捉到所祈请的神祗和国图及北师大本《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中所祈请的神祗一样。 6、日本私人图书馆藏
  《中国佛教的水陆法会之研究》中称日本一私人图书馆中藏有明永乐六年的《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据称作者是嘉平秀造。
  从以上情况分析,《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留下了多个版本,表明曾在明代曾广为流行,那么,它流行在何处?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明代版本,其中普林斯顿本最全;师大本版刻质量较好,但由于无序跋,不能提供关于仪文年代等等在内的任何信息;人大本有函但书已经找不到,北大本残损;国图本是寺院私刻本,笔者选择国图本进行研究。
  国图本《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五册,其中正文分上、中、下三卷,杂文两卷。是僧人和居士山资刊行的寺院刻本。文中空白处都有施主身份、姓氏或籍贯。每卷卷末都有刻板的组织者和功德主的身份、籍贯和姓名。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卷上末尾写有:
  祝赞圣皇王万代江山帝道永遐昌
  时(旹)大明正德十五年正月十五日
  山西太原府文水县广报寺募缘比丘文宝
  组织刊刻的住持、僧人和施主中不乏僧官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读书人;仪文空白处有山西各地施钱人的姓名,组织者和施钱人均为为明代山西人。杂文卷卷上文中从“圣浴榜”下半篇开始到“觉皇诏”之前,字体与前相比略小,内容与目录也略有出入,末刻有“大明嘉靖改元岁次壬午四月吉旦文阳甘泉寺法空增刻”,法空增刻部分字迹较小。因此此仪文应该是明正德十五年山西文水广报寺和尚文宝等重刻、嘉靖元年释法空翻刻本。由此可知,《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正是流传在北方。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卷首残,不知作者名字、成书年代,但是在杂文卷上卷首有江苏昆山荐严寺僧人无外(惟大)刊行两卷杂文时写的序,原文如下:
  文之为用大矣哉。故几祷祠之际,必具册书以告之,不然未见其成礼也。水陆仪文,萧武于法云殿亲自著述,悉取如来典藏之意,故不可以世间文字语言润色也,至如召请等语,非假文以文之,何以动天地感鬼神。文其可以也乎?《水陆仪文》,雪堂总统禅师既以板行于世,今得召请诸文,文义兼优,晾非苟作。复欲刊之,以附前集,遂成《释氏应世全书》。传布未来,功不在英禅师之下。斯言不谬,万象其印诸。大德癸卯。住平江昆山荐严无外(惟大)谨序。
  从这则序中我们可知,两卷杂文是平江昆山荐严寺和尚无外(惟大)附在水陆仪文后刊行以“传布未来”的。而雪堂总统禅师是《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的刊行者。雪堂总统禅师是谁呢?《元代白话碑集录》中记载:至元三十年有个名叫普仁,号雪堂的僧人,被“授江淮、福建、隆兴等处释教总统,力辞不就”。是这个雪堂总统禅师曾刊印过许多佛教典籍。例如唐贤首(华严宗)大师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和唐慧然集《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据林泉老人从伦作的序可知,雪堂总统禅师,法号普仁,元代禅宗高僧,临济宗初祖临济十八代孙。《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杂文序中无外(惟人)说大德癸卯即1303年《天地冥刚水陆仪文》已“板行于世”了。很明显,《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应刊行在前一次即1296年。
  国图版《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是用雪堂总统禅师刊行的元代流传的书籍,即元本明刊。仪文成文时间推测约在北宋统治结束后到仪文刊行前(1296)的南宋或者北宋统治结束后的北方金国。
  普林斯顿本水陆仪文上有“宋杨谔撰 宗颐向编”字样,所以仪文可能是宗赜所编。如果是宗赜所编,那么编定于1204年(晚于宗赜仪文成书时间)宗晓的《施食通览》应该会收入《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但事实上《施食通览》上只收入了宗赜的残文《水陆缘起》,显示宗赜编订的时间在1096年。通过《水陆缘起》和《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中的《大雄氏水陆缘起》相比,发现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在《召请往古人伦仪》中叙述了战争,从史前轩辕氏一一直叙述到北宋统治结束:“观乎,上天帝释,尚有战争。下界人主,宁无杀伐?是以七十二阵起自轩辕;八十一征兴后汉主:散八千之楚卒,项羽刎于鸟江;坐百万之雄师,曹操败于赤壁。乐毅图齐之岁,杀气冲天;白起埋赵之时,哀卢震地;苏氏降于六国君臣并驱。……乃至三分派列,五代交崩,易主移君,安帮定国,如龙闘兮鱼伤,若国灾兮民难。且思扶秦取魏,社稷倾危。兴宋收幽,庙堂废荡,二主栖栖而去国,悔不听天觉之忠言;百僚哽哽而过江,恨只听奸臣之僻见。……”“二主去国”显是徽宗和钦宗两帝被俘的暗指,而“百僚过江”则是“靖康之变”委婉之词。从这则科仪中,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编定仪文者心中对“二主去国,百僚过江”的遗恨。仪文的编订当在“靖康之变”后毫无疑问,不可能是北宋人所编。所以此仪文不可能宗赜所编而是成文在公元“靖康之变”后到1296年之间,杨谔、宗赜均为托名,编者另有其人。  

其次,《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卷中有一则科仪《圣前开启仪》有:“释迦如来道教弟子,奉行秘密加持,召请天地冥阳水陆圣凡法事。沙门(某)伏闻金山本意,始合元基。凡修妙觉之章仪,顿感显明于言下。”很明显,仪文是借传说中的金山旧仪制订的,实际上就是“被宋元以来”的“金山旧仪”。
  再次,国图本就是为山西太原府各寺做水陆法会而专门版刻的,普林斯顿本注明是明初太原刊本,其余版本因仪文题目和大致内容的极大相似性,因此可以肯定这些仪文流传在北方地区并且和国图本是同一个母本。从现今收入到《施食通览》的《水陆缘起》中却能知宗赜仪文神祗的大概,数量和《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中列的神祗数量大致相同。另外,《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杂文卷上也收有宗赜的《水陆缘起》。
  从以上分析来看,如果要追溯北水陆的源头,那么最早可考的就是杨谔水陆仪文,其次就是宗赜时盛行在北方的水陆仪文和宗赜自己编定的的水陆仪文三卷。在其亡轶后,《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成为其后续者,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传说中粱武帝金山旧仪的后续者。《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就是流传有绪的佛教史上有据可考的北水陆的修斋仪轨,只未被佛教史收录而没被近现代学者发现重视而已。
  最后,元明清时期在北方广大地区流传的《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中所奉请的水陆神祗和现存北方地区元明清水陆画中的神祗完全相同。这一方面证明《天地冥阳水陆仪

文》就是北水陆的修斋仪轨,另一方面说明现存北方明清水陆画就是北水陆法会图。
  现在通行的水陆仪轨把法会分为内坛和外坛,对一些不明作用的佛和菩萨学者们往往认为那是外坛图像。在没有发现其它仪文的情况下,学者们用这个仪轨来解释现存北方水陆画。但对照现存北方的水陆图像,发现从仪式程序到上下堂的关系再到祈请神祗的顺序,《法界圣凡水陆修斋仪轨》都无法和图像相对应。
  现存于北方各地的元明清水陆画实际上是不分上下堂的,而是有一个坛图米说明神祗位置的摆放和悬挂。在师大本中,有名为《天地冥阳水陆坛场式》的坛图,清楚地反映了北水陆的坛场和神祗悬挂摆放的布置情况。以法界坛场为例:该水陆坛场完全承袭唐代密宗金刚界曼陀罗形式,其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坛,是典型的金刚界曼陀罗形式。以中坛为尊,毗卢遮那佛为坛主,东西南北坛各坛坛主分别为阿閦佛、无量慈尊、宝生慈尊、不空成就慈尊。
  其余各路神仙鬼灵分头集合在各自的坛场,各分尊卑次第,整衣沐浴,依次而坐,参佛礼圣,接受法施,各增福业,尽待超度。
  总之,由于历史的原因,南水陆仪文《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成为现行水陆法会唯一遵循的修斋仪轨,但它不是北水陆法会的修斋仪轨,也不是解读现存明清水陆画的文献依据,北水陆法会的修斋仪轨是《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是现存北方广大地区的水陆法会图的文献依据。
  
  四、《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介绍
  
  经过对照,发现国图本北师大和普本仪文内容完全相同,只是标题顺序略有先后,此处把国图本北师大本和普林斯顿本的仪文标题列表对比进行介绍。
  国图本和普本的结构列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国图本、北师大本和普本除某些科仪顺序不同外,仪文具体内容大致相同,应是同一水陆修斋仪轨的不同版本。
  水陆杂文目录(目录前有元平江昆山荐严寺无外惟大的序):
  卷上文水陆缘起;表章
  觉皇、天仙、地祗、水府、冥王、十王前宣读申奏、请十王圣榜坛门、檀榜、禁戒邪魔外道、禁荤辛等、禁寮、大会、法事三、无碍筵、请圣、四众看经天堂、天轮二、地轮二、莲池、金桥、银桥、望向台二、思乡岭、浴室三、净土、化城、破钱山、金钱山、银钱山、孤魂三、地狱二、寒林二、妄死城、乳海、快活林、灭恶趣、息苦轮、普渡桥、圣浴、孔雀、然邓、十王、忏榜:觉皇诏 三宝赦书卷下:
  疏建会祷处所圣贤、圣前开启二、伽蓝土地、请四直使者、请土地使者二、预报城隍真宰二、祭风伯雨师二、开通五路二、礼请上圣二、请天仙二、请地祗二、请水府、请十王二、请家亲一、召孤魂二、三宝、请圣僧、大会、五道、圆满二、人伦;牒当境风伯雨师、当处土地二、本州城隍主司三、总牒司大持符使者、四天使者、空行使者、地行使者、琰魔使者、年直使者、月直使者、日值使者、时直使者、漏落亡灵、监厨、五路;献状、孤魂戒、焰口经。
  普本(师大本)《天地冥阳水陆坛场式》共三十幅坛场,前两幅是总坛图,以后依次是总坛图中小图放大列举,最后是药师会坛。总坛图中标明各小图的位置名称,表明图像悬挂时的方位。各小图名称如下:尊胜幢、缘起碑(前面书缘起,后面画像)、法界之图、八卦之坛、天轮之图、地轮之图、乳海之图、莲池之图、灭恶趣之图、息苦轮之图、枉死之城、破地狱坛、普度桥、钱树、黄道黑道金桥银桥同此、天宫楼、思乡领、望乡台、快活林、寒林、净土楼、中方结界神符(道场额)、东方结界神符(道场额)、南方结界神符(道场额)、两方结界神符(道场额)、北方结界神符(道场额)、净土三圣往生圆图(或名莲池)。
  通过对水陆图像分析,在水陆卷轴画中,这些挂轴悬挂在总坛场的各个小坛场中;水陆壁画中则不再建坛场,壁画各组神祗就充当了坛场的作用。笔者推测,并非所有北水陆仪文都有坛图,坛场图式是配合卷轴画使用的,寺院用的仪文往往不需要坛场图式。做水陆法会时需要参照的总坛图,即现存卷轴画中悬挂神祗鬼灵的图像时需要参照的《天地冥阳水陆仪坛场式》。
  总之,《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就是北水陆法会的修斋仪轨,它长时间广范围地流行在北方地区,元明清时期流行的主要水陆法会形式北水陆法会,并留下大量水陆法会图等待我们解读。学界长期把南水陆的修斋仪轨《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当成研究北水陆法会和北水陆法会图的文献依据。现在北水陆的修斋仪轨《天地冥阳水陆仪文》考订出来后,可以还历史本来面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