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画网

佛教艺术品
收藏门户网站

佛教雕塑:汉传佛像造型有什么特点?

    
  佛教源于印度,由于印度佛教及其佛像传入中国的路线不同,传入中国后便形成了三种流派,分别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佛教初传入中国,起初并没有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但后来受到统治阶层的提倡,佛教日益兴隆。佛教建筑、石窟造像纷纷出现,佛像开始遍布中国各地。   
  佛像在现今社会里,不但是佛教象征性的标志,而且也作为了一种艺术品受人欣赏。    
  汉传、藏传、南传佛教造像可谓源同而流异,经过2000年的逐渐演变,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面貌,具有显著的特点。     汉传佛像的早期主要是西北印度犍陀罗佛像,经由西域(中亚和今新疆地区)在凉州形成的样式,进入公元6世纪后逐步向中国化发展。宋元以后外来的影响日趋淡薄,除肉髻等显著的佛像特征外,已经改造为中国式的佛像形象:造型简单,宽袍大袖,面相圆润丰满,没有了犍陀罗造像的鼻直而高、薄唇等西方人特征,造像与东方人轮廓相近,形象敦厚温和。    
  佛教最早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尽管学术界有多种意见,但无论是据出土实物判断,还是史籍记载,应该说在东汉初年的公元1世纪左右最恰当。汉代时期的中国人已知有佛,统治阶级更派人西行到印度求法问道,取回佛像图样,《后汉书·西域传》亦有记载。汉传佛像早期模仿印度的犍陀罗造像风格,其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具有鲜明汉地特点的佛像。造型变得简单,宽袍大袖,面相圆润丰满,没有了犍陀罗造像的鼻直而高、薄唇等西方人特征,造像与东方人轮廓相近,形象敦厚温和。汉传佛像随着不同朝代的文化演变,风格上亦各有不同。     山东的滕县,出土过一块据说为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石,图像是六牙白象。这无疑是出自佛教的题材。江苏连云港的孔望山,在山的西端长约700米,高129米的崖壁上依山势浮雕有108个人物,内容有饮宴图、百戏图等。从浮雕的涅槃像和舍身饲虎等故事画看,应属于佛教内容无疑。佛立像高肉髻施无畏印、左手持大衣一角,已经是完整无误的标准立像形式,但综观早期的佛像发展历程,这种成熟的佛像形式出现在汉代尚无对比之例,应将之列入北魏时代较妥当。     在探讨早期佛像缘起时应该注意四川地区的佛像。1941年,川康古考察团在四川彭山汉代崖墓进行发掘,116号出土物中发现陶摇钱座(高21.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陶座上塑有一尊坐佛,左右有穿交领胡服武士和一腰间束带的侍者。坐佛束发,高肉髻,身着包覆双肩的通肩大衣,衣褶的起伏厚重,左手持大衣一角,右手上扬,可以说是较成熟的佛像形式了。其基本形态与犍陀罗的佛坐像很相近,这两侧的人物应该是犍陀罗佛像旁常出现的护法金刚力士一类人物,可视为公元2—3世纪中国与西北印度文化交流的确切证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