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坐落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云冈石窟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而成。石窟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大同市,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曾经作为一朝国都的大同,虽然已经不再如两千年前那般繁华,但美轮美奂的云冈石窟,吸引着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竞相一睹历经沧桑而魅力不减的雕刻艺术,领略千年前惊心动魄的美。
从景区入口到了接待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几乎两层楼高的镀金三面佛,高大慈悲,俯视四方,似乎是在普度着这里的芸芸众生。从接待大厅出来往景区里走,映入眼帘的是仿北魏风格而建的建筑群,气势宏伟而威严。置身其中,犹如回到了当时那繁华的北魏。昙曜的雕像,那位云冈石窟开凿的推动、组织者,栩栩如生地立于眼前偌大的庭院中间。庭院之后便是接引桥,寓意接引有缘人走上光明正道。桥下由人工引水而成的湖泊里,水光滟潋。湖光山色,映衬着屹立前方的灵岩寺。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北方而言,这片景色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灵岩寺的后方,登上长长的阶梯,便是今天的主题——云冈石窟了。从远处看去,墙上大大小小的洞窟让人忍不住想进去一探究竟。但是能够进入的大石窟不多,在里面可以看到细致的浮雕,有的是佛教故事,有的是无数个小佛。浮雕一般来说风化不严重,所以能够看出每尊菩萨、佛像都不完全一样,可见当时在雕刻的时候工匠们花费了多少心血。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中上部凿有12个方形石孔。窟分前后两室,后室雕刻着一佛二菩萨像,体态丰满,形态自然,衣纹流畅,那佛还镶着琉璃球大眼睛,像是活着的一样。第五窟,窟前是五间四层木构的楼阁。窟内,中央端坐着一尊佛像,佛高有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雕像。这尊佛像,膝上可以站立120人,一只脚可以站立12人。大佛周围,从窟顶到窟底,围绕着不可计数的小佛,令人眼花缭乱。第九、十窟,大都是些中、小型,各种动物互相嬉戏,各类神佛吹拉弹唱,各式云彩飘浮其间,好一副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第7窟的雕刻为最佳,被称为云冈“六美人”。拱门上侧雕刻的簇拥“摩尼宝珠”的六躯飞天乐伎,分别演奏箜篌、筚篥、排箫、埙、横笛、曲颈琵琶、细腰鼓等乐器,飞动飘逸,栩栩如生。五华洞里色彩斑斓的彩绘尽管历经沧桑,依然色彩艳丽,人物异常生动。
“公元386年至公元534年,大同一直被称为平城。当时繁荣的魏国统治着中国北部,建造了无数的建筑。他们的建筑成果不管放在哪张图片里都是很壮观的。尤其是在山腰上的这个云冈石窟。眼里所见的一切都让我很惊奇。石窟的大部分都是依山而凿,佛像尽管经历了几千年风雨洗刷,至今仍屹立在山坡上。当时的人们沿着武周山南麓凿的佛像绵延了一公里。这个地方值得如此的荣誉。可以很肯定地说,像这样规模的佛像在印度任何地方都看不到。”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它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印度的佛像和中国佛像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国的佛像十分宏伟。这里大约有252个石窟,进到有些石窟里看到的是大约30英尺的巨大佛像。墙壁周围到处都雕满了小佛像。在云冈石窟大约有51000尊佛像。从这个说法中就能感受到云冈的壮观。另外,雕刻这些佛像的是白色的岩石,印度没有这样的山石。而在印度却看不到。甚至佛教在印度诞生,却没有在印度发展壮大。但是,来到这里,人们对于佛教有多尊重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佛像一样的,是佛像脸上的宁静。这在印度和中国都一样。看到那些佛像的脸,内心就会无比宁静。云冈会是我心里无法磨灭的记忆。”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这些佛像的身上、服饰纹理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