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瓷房子大门
②瓷房子天顶
中华佛光文化网天津讯 天津的赤峰道以各种近代洋建筑著称,不过如今更炫目的是张连志改造修建的“瓷房子”———2002年,张连志斥资3000万元买下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法式建筑,花费五年时间让它变得“面目全非”,张连志把自己收藏的历朝历代的瓷片密不透风地贴在了法式建筑上……
藏家档案
张连志
1957年生于天津,从年轻时就酷爱收藏。二十多年来共收藏各类珍贵藏品2万余件,门类横跨漆、木、瓷、石以及明清家具等多种,数量超过两万件,创立了天津第一座私人博物馆。现任天津市某餐饮集团董事长,天津市华蕴、隽祯、古雅博物馆馆长。
收藏经验
要有感觉和嗅觉
张连志说收藏家的“嗅觉”很重要,要能发现好东西,甚至能在大家赶大潮之前就领先一步购藏。他自己虽然重点收藏家具和石像,但是也收藏近代工业品、石狮子等等文物,“凡是古的东西都有兴趣”。对于藏品的鉴赏,张连志说除了技术,还要看感觉,“熟能生巧,经验多了,看一两眼就能把东西审透了,真品的味道是模仿不出来的,凭眼力、手感就能鉴别出来,有时感觉超过了用科技手段对文物元素含量的鉴定。”
欣赏残缺之美
现存石雕大多有残缺,有些地方的文物贩子为了卖出高价,会把残缺的眼睛、鼻子用石像背部的石头补上,俗称“动手”。而张连志说这其实没有必要,“残缺也是一种美,也是历史的痕迹,如果补上其实反倒没有意思了。”他也收藏了很多瓷片,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这些碎瓷片的内容,才能理解瓷器真正的含义,“我喜欢瓷器,而收藏瓷片让他摸到了门道,就好像医生一样,要了解人体的构造就要剖开了看内部。瓷片就是这样,钧瓷是什么灰色,什么润度,一看瓷片就知道了”。
看好漆器和石像
如今,佛像成为拍卖场上的热门品类,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去年曾经以1.166亿港元成交,让更多人对这一市场有了关注。张连志指出,除了铜佛像,石造像也值得关注,“价位一定会涨上去的,因为这个的数量本身就少,在私人藏家手里的更少”。另外,他也看好漆器的前景。
张连志小时候生活在天津马可。波罗广场附近的老租界,曾经是民国政要、商界大亨的居住区,收藏家和玩家不在少数。张连志的父母就爱好收藏,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对古玩收藏十分痴迷,母亲的陪嫁品中就有一幅清朝名画,所以,少小时候的他就得以接触古画、瓷器和家具,对古文玩器物有了最初的感觉。
上世纪80年代初,张连志下海成为在广州、上海与天津之间辗转的“倒爷”,经营过服装百货,也买卖过黄金,甚至还远赴蒙古开过美容店,走南闯北之余,他也从各地的地摊或是农村寻找当时还无人问津的旧物件,他最早收藏的古董是一把红木椅,花100多元买下,换来了母亲开心的笑容。
[NextPage]
家具、石造像、老枪,这些收藏都不足为奇,奇的是他还收集瓷片
穿上破衣服去收古董
收藏靠生意支撑,张连志说自己做过各种生意,最用心的则是餐饮。1991年夏天他在自家一间26平方米的住房里开起了天津第一家以经营活海鲜和粤菜为主的餐馆,在这个只有6张餐桌的地方他还不忘摆上几件红木家具———他母亲当年的陪嫁,让店面有一丝古意。9个月后,张连志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盘下旧时英租界的疙瘩楼开辟新店。这时候他的钱多起来了,也有了更大的资金从事收藏。他回忆说当时北京的潘家园还没有现在的规模,天津鬼市的好东西倒不少,要是去晚了就看不到第一手的东西了,所以他常常半夜起来去鬼市,“冬天冷,我们就裹上棉大衣,带上棉帽子和朋友一起去看东西,讨价还价。在车上等的时候还得互相提醒别睡着了。后来人们认识我们了,因为怕他们抬价,所以我们还得穿上破衣服什么的,有点像化装侦察”。
创建“能吃的博物馆”
到2002年,生意越做越大的张连志的收藏品也越来越多,已经装满四个大库房,心思灵巧的他想到了把餐饮与文物展示有机结合起来,既给这些文物一个展示的机会,又能增加餐饮效益的模式,于是,一系列“能吃的博物馆”———这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给张连志的餐厅的题词———诞生了:旗下的三家博物馆其实就设在他经营的三座酒家里,分别命名为华蕴、隽祯、古雅博物馆。其中华蕴博物馆收藏着上万件从汉代至民国时期的家具、石雕等文物;古雅博物馆以收藏老枪为主,包括各种中、西式枪支近300支,当然,枪已全部灌铅,失去使用功能;隽祯博物馆则以收藏明清家具为主,2500余件文物涵盖了明清时期的条几、案子、方桌、椅子、圆桌、床榻、凳子、橱柜、门窗、假山、石造像等几十种门类。
之所以叫博物馆,并非自夸,也经过了天津文化部门综合鉴定和评审,是天津的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走进意大利风格的老建筑“疙瘩楼”———1914年由意大利人鲍法第设计建造的样楼外墙上面满是突起的砖块,因此被天津人称为“疙瘩楼”,曾经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故居———只见庭院里就竖立着密密麻麻的石雕佛像和各种残件,进入里面楼内视线所至的也全部是石俑、石像、石龛、石鼓、石碑、战国青铜大鼎、汉代陶鼎、唐代的百佛碑、辽代经幢、宋代宫雕……放在卫生间当洗手池的不是明代的石盆,就是清代的瓷盆!在文物的环绕下,坐在清朝的太师椅上享用美食,常常让客人有点忐忑,生怕一不小心就碰坏东西。
“瓷房子”耗掉上亿块瓷片
天津的赤峰道以各种近代洋建筑著称,不过如今更炫目的是张连志改造修建的“瓷房子”———2002年,张连志斥资3000万元买下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法式建筑,花费五年时间让它变得“面目全非”:635个古瓷瓶砌成的一道“平安墙”将它与外界隔离开来,为了保证瓷瓶的安全,在每个瓷瓶被当作“材质”修建平安墙之前,都有专门的工匠在空瓶子里填注水泥,确保瓷瓶不中空,以保证它的坚固性。主体建筑外墙全部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瓷片,一条700多米长的瓷龙盘绕在主楼外,周身布满了800多万片瓷片,每一块瓷片至少有200年历史!
建造瓷房子的灵感,张连志说是受到他之前的一个创作———在华蕴博物馆修建的一面古瓷碎片镶嵌的墙的启发,这面墙在2002年时曾赢得了来这里就餐的各国财长们的好评。张连志想,如果把房子全部贴上古瓷,效果可能会更惊人,于是他开始了这次耗时五年的“创作”。他原本想把屋檐贴上瓷片就够了,可完事觉得不过瘾,干脆把墙和房顶能贴的地方都贴了。先是要让人把一箱箱的古瓷碎片中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开。有时候他半夜三更想到主意,就会驱车直奔瓷房子,与工匠商量怎么把房子做得更漂亮。
上亿块瓷片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纷彩等,几乎官窑、民窑的所有门类都可以在墙上找到,都用水泥内部浇注,并用大理石胶粘连固定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建筑内还放置着300多尊石狮子、300多尊佛造像。虽然有人说这是炒作,可是瓷房子主人兼总设计师张连志笑笑,说这只是自己收藏的瓷片中的一部分而已,“我收藏了东西很多,摆在家里自己欣赏也没有多大意思,把各个朝代、各个窑址中的瓷片这样展示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让大家看看中国瓷器和文化的魅力不是更好吗?”说到藏品的未来,张连志说收藏家也只是“过路人”,聚散是常理,重要的是把文物的文化价值传承、发展下去,“所以我要成立博物馆,把我个人的藏品展示出来,变成大家可以观赏、接近的藏品”。
天津的赤峰道以各种近代洋建筑著称,不过如今更炫目的是张连志改造修建的“瓷房子”———2002年,张连志斥资3000万元买下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法式建筑,花费五年时间让它变得“面目全非”,张连志把自己收藏的历朝历代的瓷片密不透风地贴在了法式建筑上。
■收藏故事
“碰巧”开始收藏近代老枪
张连志曾经到山东一个卖主那里买古家具,买卖成交后和卖主闲聊时了解到这户人家还有一把祖传下来的2米多长的老枪,于是他要求那位农民拿出来给他看一看,虽然对老枪一无所知,他还是买下了。可他也不知道有什么价值,就随手搁在家里放杂物的地方,很久以后碰巧让一个懂枪的朋友撞见这件东西,才知道这是义和团的火绳枪。此后,在那位朋友的指点下,慢慢地,张连志开始了大规模收藏。如今,在他的私人博物馆里,已经有各式各样的手枪、短步枪、步枪等一共216把,其中包括1809年的燧石击式发火滑膛枪和1854年的火帽击法式线膛枪,这些都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使用过的。他说收藏这些,可以看到这是中国清末屈辱历史的见证物,也是研究我国近代兵器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记录历史的意义。当然,这些枪都已灌铅,只能把玩,不能当武器了。
到海外收藏石造像
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是一尊北魏时期的佛头,张连志说它完美地体现出佛性的四个特征:高肉髻,螺发右悬,眉间白毫,大耳垂肩,是从当时石雕强调瘦削型的“秀骨清像”向后期丰满型转型的典型作品。他一人就收藏了北魏起到明代的石造像有数百尊之多,其中比较完整的头像就有120尊,比台北故宫的还多,所以他自信是国内最多的。
在他看来,“石造像是‘宫廷文化’,它们雕刻精致,线条流畅,价值非常高,国外的大小博物馆都以能拥有中国的石造像为荣”。可惜,因为历史上一场场的毁佛运动损毁了大多数石造像,石造像存世量很小,很多还缺胳膊少腿,不是佛头被砍掉了,就是碎裂成大大小小的残块。十三年前,人们对文物的认识不足,他在乡下走访时经常看到很多石佛像随便丢在村头路边,他就去收藏,时间长了,就有人会主动拿一些出土的物件来找他,从此收藏逐渐增加。
后来,他还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乃至巴西等一些地方收购中国文物,曾经为了一件藏品他四次去藏家家里,最后感动了那家人,决定把那件佛像卖给他,“大约10万澳元,当时够买一套大房子了”。
漆器是家具中的珍宝
明清家具的收藏最近十年非常热门,张连志说现在大家重视黄花梨和紫檀家具,对漆器的重视不足,是一大遗憾。他认为明清家具的收藏不在于材质,“虽然漆制家具多数是用柴木做的,但工艺复杂而且优美,价值不在黄花梨之下”,如彩漆,是先披麻,再挂上传统工艺的灰,几麻几灰后,在灰层上刀刻,再填以彩漆。而彩绘则不用刀刻,用笔绘制。这些都是现在难以仿制的,而且因为木质软,保存难度大,所以保存到现在的也都比较珍贵。
不过,现在无论黄花梨和紫檀这样的硬木家具还是柴木家具,都出现了很多假货,张连志说自己亲眼看到一些朋友买来的所谓“明清家具”多是赝品,“有的是仿制品,有的则是把老的部件和新的部件拼起来的”。当初开始搞收藏时,他花了3万元买了一件黄花梨小水桌,现在已价值五六十万元。他说,这种高的增值速度大约就是刺激部分人造假的动力吧。